一、前期调研与内容策划
1. 明确传播目标与受众定位
确定核心目的:普及流感预防知识、纠正认知误区或提升疫苗接种意愿。
分析目标群体:儿童/青少年/老年人/家长等不同年龄层的接受习惯。
选择传播渠道:短视频平台/医疗机构/学校课件等不同场景的时长要求。
2. 医学知识系统梳理
收集权威资料:WHO指南、国家疾控中心文件、临床诊疗规范。
提炼关键信息点:流感传播途径(飞沫/接触/气溶胶),核心预防措施(疫苗接种/手卫生/口罩防护), 症状识别与应对流程(居家隔离/就医指征)。
3. 创意方向提案
设定动画风格:科普向(拟人化病毒形象)或剧情向(家庭防护故事)。
设计记忆点:洗手七步法口诀、病毒拟人化角色设计。
制作情绪曲线:开篇危机感→科学防护→积极结局。
二、剧本框架搭建
1. 三幕式结构设计
开场(0-30秒):制造代入感。
案例引入:喷嚏场景中病毒扩散的微观特效。
数据冲击:全球流感年发病/死亡数据可视化呈现。
主体(30秒-2分30秒):解决方案展开。
防护三部曲:疫苗防护(注射动画)→日常预防(口罩佩戴演示)→应急处理(发热就诊流程)。
互动设计:让观众跟随动画角色同步练习洗手动作
结尾(最后30秒):强化行动号召,关键信息复现:飘动的预防口诀文字云,情感共鸣:健康家庭团聚场景+权威机构LOGO展示。
三、角色与场景设计
1. 病毒可视化设计
核心病原体:H1N1病毒采用红色刺突球体+愤怒表情设计。
传播媒介:飞沫粒子设计为半透明绿色气泡群。
2. 防护角色设定
正面形象:拟人化疫苗卫士(持盾牌的白细胞造型)。
辅助角色:智能测温仪(会说话的眼睛显示屏)。
3. 场景构建原则
高危区域:地铁车厢/学校教室采用冷色调+密集网格线。
安全空间:消毒后的家庭场景用柔光+圆形构图。
北京流感病毒预防动画脚本的创作步骤系统化创作,既能保证科学严谨性,又能通过动画的趣味性提升传播效果。